在1833年前,英國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是慈善團體和個人捐助的慈善學校 。第一所慈善學校是1860年在倫敦開辦的,慈善學校是19世紀英國初等教育的基礎。
19世紀初,未解決師資,英國出現了導生制。它是由貝爾和蘭卡斯特兩人分別在印度和英國倫敦提出的,所以稱' 貝爾——蘭卡斯特制 。
工業革命后 ,英國工場童工問題引起重視 。1780年 ,報館經理雷克斯 首創 '星期日學校 (也稱主日學校),利用禮拜日對童工進行指導和教育。
國家教育有補助勸和監督權 ;對5到12歲 兒童實施強迫義務教育 ,設立學校管理委員會管理本地教育等 。這是近代英國第一個初等教育的法案 ,標志者英國國民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 ,促進了英國初等學校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公學和文法學校 屬于英國富家子弟升入大學的預備教育 ,具有中等教育的性質 。為了改進中等教育 并推動中等學校 現代化 ,英國議會分別于1861年和1864年任命了公學調查委員會 和中等學校調查委員會 。
19世紀初 ,英國產業革命要求大學適應新的需要 ,但當時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仍然恪守 古典教育的傳統 。在社會有識之士的推動下,開始了新大學運動。
1828年,倫敦大學學院成立,拉開了新大學運動的序幕 ,學院以自然科學學科為主 ,不進行宗教教育。
19世紀下半期 ,在倫敦大學的帶動下 ,英國許多城市出現了新的大學 。這些學院的共同特點是;
由民眾辦理注重工業和科學領域教育面向中產階級英國新大學運動的開展 ,使得英國出現了大學推廣運動 。從此,英國大學加強與社會的聯系 ,擴大受教育的對象 、推進課程改革等方面發生了重要變化。
19世紀以前 ,英國政府對教育干預很少 ,國民教育的權利集中在教會手中 ,19世紀晚期,隨著英國國家經濟的發展,要求國家干預教育 。1807年,議員懷特布雷特提出由政府在每個教區設立國家管理的《教區學校議案》。
1833年,英國國會通過了“教育補助金”法,決定每年從國庫撥出2萬英鎊資助發展初等教育 。進盡管款項由宗教團體負責 ,但開了政府通過撥款 形式間接 干預教育的先河 。以后。英國又成立了豬呢么負責教育撥款分配和實用的樞密院教育委員會 ,后又改組為教育局 ,至此形成了英國教育領導體制的特點。
洛克 ,英國著名的實科教育 、紳士教育 的倡導者 ,關于教育的專門著作是 《教育漫話》,《工作學校計劃》《理解能力指導散論》《人類理解論 》 等 。
洛克的人性論 ——白板說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紳士教育的形式——家庭教育教育的內容——體育 ;體育的重要性;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 ,必須先有健康 ;我們要能忍耐勞苦 ,要在世界上作個人物 ,也必須有健康的體格2 體育的目標 ——培養人忍耐勞苦
教育目的;為未來完美生活做準備教育對象;工人與農民不需要教育 ,只有資產階級需要教育論智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智育、德育、體育的概念 ,并將三者視為一個體系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知識價值的比較標準比較標準:為未來完美生活的準備程度
教學原則與方法1 教學應該遵循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順序 ,包括從簡單到復雜 ,從不準確到準確 從具體到抽象